“中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融资难、运营成本高、整体效益较差的问题,这些制约着物流业发展、阻碍行业提质增效。国内物流领域急需专业化、国际化、互联网化的升级版智慧人才。”2015年5月30日,北京物资学院,在国内首个物流企业家高级培训计划启动仪式现场,国内物流业权威专家如此呼吁。
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物流服务观念必须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完善,导致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引发了对多种物流人才的渴望。
2014年,资本整合与运作在物流界风起云涌。资本市场的融入,为物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随着阿里巴巴和京东相继上市,货运平台等新模式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商产业发展迅速,与之配套的物流专业人才紧俏。
有专家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传统的操作型物流人才需求将有所下降,而掌握信息化设备和软件应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尤其是it人才需求则将上升。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物流作为与之匹配的关键环节,市场规模亦日益扩大。“零散分布,缺乏集中效应,信息化欠缺,同质服务等低效运作弊端导致我国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两倍之多。”业内专家对此痛心疾首。
不久前,商务部发布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力推在农村电商、线上线下融合等方面创新流通方式。物流行业持续迎来“互联网+”的新风。《“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明确了六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中小城市,推广线上线下互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以及加快电子商务海外营销渠道建设。
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不久前在一次论坛上曾公开指出,面对新形势,我国物流业整体呈现“缓中趋稳”态势。从长期看,物流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有许多有利因素。通过落实“互联网+”新兴战略,物流行业可以打破原有的封闭式、粗放式发展格局,形成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市场机制。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物流业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标志中国物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管理落后等现实,要求我国必须全面打造中国物流“升级版”,以转型升级应对物流“新常态”。
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是广泛意义上流通大概念的核心要素,信息流和资金流已“天然”地互联网化和智慧化,而物流这一环节,素来以“纠结”于集中复杂的人力、物力等关系出名。目前,智慧物流的实践有智慧物流园建设、智能物流跟踪系统及智慧物流数据分享平台等模式,但智慧物流这一创新概念的真正落地需要“智慧人才”的培养。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巡视员王选庆透露,互联网下的物流业急需创新。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中西部地区及国际物流需求将成为物流行业新的增长点。他说,所谓“互联网时代流通”,主要路径是整合商务流、资金流,实现渠道创新、业态创新,“因此,新一轮流通创新的实质就是供应链管理互联网化”。
物流业资深专家、北京梧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忠表示:“物流行业处在变革时代,行业整合“互联网+”将是下个风口,其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物流专家分析,在今后一段时期,物流企业除仓存、运输、配送、搬运加工、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以外,熟知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连锁经营、国际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加缺乏。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此类需求,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了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至于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
根据市场调查,中国物流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要方面为:企业物流应用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战略型物流人才。
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更需要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物流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同时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方案。
物流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也需要在物流企业中从事设备的操作、维护,物流信息搜集、加工、整理,企业配送中心管理和经济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其中,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将非常紧缺。
物流行业中低层岗位的薪酬并不高。工作第一年月薪多为2000~2500元,工作三年以上才能突破3000元大关,职位越往上走,薪酬便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业务主管只有5000元左右的月薪,到了部门经理,就快速升至8000~1万元;而高级物流经理的年薪可以达到50万~100万元不等。
数据显示,在物流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储运经理年薪中位数在10万~12.7万元左右,高位数在21万~26万元左右;进出口事务主管年薪中位数在5.8万~6.6万元左右,高位数在8.1万~9.5万元左右。而一般的物流管理员年薪中位数则在5.3万~6.2万元之间,高者能达到17万~20万元左右。
实际上,近年来物流人才供不应求。一家物流集团的hr透露,企业今年招人规模翻番。“去年招50多人,今年要招100多人。”他表示,目前物流行业处于高速上升期,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据了解,目前行业内的初级操作类职位已经趋于饱和,但由于薪酬普遍不高,这类职位人员流动率较高,因此始终呈现出供需两旺局面。一般来说,物流企业会长期进行操作人员的补充性招聘,如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货代操作员、进出口操作员、客户服务人员等。
相对于初级职位的兴旺,中高级职位普遍让求职者感到“高处不胜寒”。初级物流人才,包括报关员、货运操作、海运操作、采购、仓管、单证员、客服、销售人员等,对于学历、经验要求并不严格,达到中专或者大专学历即可。若是应聘外资企业,无论什么岗位,对求职者都有英语要求,对国际货代、区域物流管理等岗位来说,英语能力更是硬性指标之一。高级物流人才,像总监、经理等职位,都需要“熬年头”,如物流配送总监需要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不过由于招聘普遍困难,很多企业有意将8年经验的门槛降低至5年。
尽管如此,企业在招聘物流配送总监、市场拓展总监、仓储经理、采购经理、国际货代销售主管等职位时都遇到困难。有物流公司打出月薪3万元招聘物流配送总监和市场拓展总监,虽然条件十分诱人,但真正合适的人才很少。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非常紧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郭肇明指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结构上,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以2012年为例,全国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仅约15万人,本科、高职、中职毕业生数量分别约为2.3万,9.6万、3.5万,这种“橄榄型”的人才供给结构与物流市场“金字塔型”的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其中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小,远远无法满足物流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有45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160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有57所院校招收物流工程硕士,近千所中专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从业人员在职教育,业已全面铺开;上岗资格培训人数日益增多。但是,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及培训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才,然而从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之当前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都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 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都导致了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郭肇明建议,逐步探索并建立我国物流行业人才标准体系,构建职业标准、能力单元、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多层次的物流职业标准体系,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和评估标准由通用标准向各特定领域专业标准延伸,进而形成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标准体系。
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的观点认为,我国工业物流成本高企将削弱工业经济发展效率,物流专业化能力不足将导致行业间发展不均衡,低端物流服务模式则会引发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恶化。要走出工业物流“短板”困境,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强化政府科学规划引导作用;促进工业企业物流的社会化;推进第四方物流等高端服务发展;培养本土物流产业所需人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已高达10.3万亿元,物流成本明显偏高。长期以来,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0%,约为美、日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两倍。2012年,我国GDP中物流总成本占比18%,美国仅为8.5%。其中,运输成本为9.4%,美国仅为5.4%。当前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潮的兴起,除受劳动力成本明显上涨的影响外,与我国不断高企的物流成本也有很大关系。
低端、粗放式的物流服务模式对工业企业有着不利影响。信息化管理滞后、物流数据信息的缺失或传递不及时,会导致工业大宗商品物流周转速度慢、资金占用多且库存比例过高。以钢铁行业为例,2014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平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仅2.2次,钢铁企业铁矿石与产成品库存量明显上升,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平均增长14%,显著高于2013年7%左右的增长水平。速度和产成品库存是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周转速度缓慢与库存占用比例高企,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出现严重沉淀,企业不得不进一步补充流动资金实现周转,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资金浪费,弱化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因此,物流增值服务特别是物流方案设计及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缺失,将影响工业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
业内人士建议,要走出工业物流“短板”困境,除了要强化政府科学规划引导作用,进工业企业物流的社会化之外,还需要推进第四方物流等高端服务发展,培养本土物流产业所需人才,在物流人才培养上,要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重点培养与我国本土物流产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物流人才。同时,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多种方式打造沟通平台,借鉴先进的国际物流专业技术和物流经营理念,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