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经济运行的 动脉 ,是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必须树立系统思维、供应链思维,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要以降本增效为主线,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高效便捷服务工业经济增长,推动工业企业物流管理从传统方式向精益物流管理模式转变,从单点物流管理向供应链全过程管理转变。”
现代物流产业通常涉及的流程包括接单、采购、运输、仓储、检验、配送等(图一),所涉及到的主要用工场景集中在运输,仓储和配送这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其相对的用工成本预算、利润空间等也不同,具体的岗位设计、用工规模、用工画像等都存在显著差异。
当前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运输、铁道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涉及到的基层用工也集中在司机的角色。司机在运输阶段需要在路上长时间驾驶或者担负重物的搬运工作,具有一定的体力要求。由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安全送达指定地点,对司机在时间的把控和准确性上要求较严格。除此之外,运输阶段的工作需要涉及到路线规划、货物装卸、车辆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司机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司机需要与其他环节紧密协作,例如与供应商、物流中心、客户等进行沟通和协调,需要具有一定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综合来看,运输阶段作为物流链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工作特点是劳动强度大、对时间和准确性要求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协作能力。考虑到物流行业波峰用工的特性,对于不同时间节点(如电商活动日、春节等)产生的运输需求的大幅度增长或减少,司机的用工结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规划常规用工量和非常规用工量是合理调度运输环节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
上述各仓储环节所涉及的基层岗位非常多,如装卸工、叉车司机(负责装卸、入库),仓库管理员(入库、出库、库存管理、货物分类),货物分拣人员以及打包(包装)人员等,其中具体人员角色的安排以及工作内容会存在差异,如何根据仓库吞吐量,弹性的用工设计是仓储环节高效作业的要点之一。
1、负责对物流流程中的货物进行整理、储存和保管,以确保货物安全、无损、无丢失的存储。
2、对入库货物进行质检和分类,按照不同批次、区域、时段进行储存和分配,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效益。
3、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货物分拣和打包,以促进货物的流通和交付,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和准确性。
仓储是物流链路中具有独立地位的一个环节,作为物流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仓储能够在货物进入市场前完成整理、包装、质检、分拣等程序,这样就可以缩短后续环节的工作时间,加快货物的流通速度。仓储环节集中了上下游流程整合的所有矛盾,仓储管理有以下特点:
上述各仓储环节所涉及的基层岗位非常多,如装卸工、叉车司机(负责装卸、入库),仓库管理员(入库、出库、库存管理、货物分类),货物分拣人员以及打包(包装)人员等,其中具体人员角色的安排以及工作内容会存在差异,如何根据仓库吞吐量,弹性的用工设计是仓储环节高效作业的要点之一。
配送是物流链路中具有独立地位的一个环节,主要负责货物的最后一公里运输和交付。作为物流企业竞争中的制胜环节,它从以下四点对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发挥作用。
1、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配送环节是物流过程中最后一道环节,其快速、准确的服务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
2、降低物流成本。配送环节可以根据货物的种类、数量和目的地等因素进行灵活调度和组织,以降低物流成本
3、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配送能够实现更快、更准确的交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增加企业利润。配送环节的高效运作和优化管理,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收益。
配送员作为该环节的主要角色,需要将货物从物流中心运送至客户处或接收用户的退换货物,涉及到长时间驾驶车辆、将货物搬运至客户所在地等工作内容,对于配送员的速度和体力、耐力等都具有一定要求。除此之外,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物流交付的效率和质量,是企业形象和服务理念的传递者。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配送员的工作和发展,通过优秀的配送员团队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客户体验和企业竞争力。在快递物流细分领域,一般称为快递员,也在此行列中。
按照物流企业营收额度,将企业划分为三个梯队。在第一梯队的企业中,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以2628.62亿元的物流收入排名榜首,厦门象屿和顺丰控股,分别以2161.29和1517.43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二和第三位。中国外运、京东物流、中国物资储运集团、中铁物资集团、圆通速递、韵达货运、百世物流位列榜单的第四至第十位,排名前十的物流企业累计物流收入达9732.9713亿元,占总物流业务收入的71.63%。50强物流企业2020年物流业务收入合计1358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6.6%。
1、尽管疫情、国际政治形势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物流行业有一些冲击,但整体来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整体营收增长趋势明显,对应的业务量也有所增加,这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攀升。
2、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十强榜单一直在不断地刷新中,体现在竞争者较多,同质化程度严重,行业企业对保持现有服务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合理优化人力成本实现降本增效有着很高的期望。
3、中小微企业数量增长,有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物流业中小微企业数量占行业总数的95%以上,这些中小微企业数量增多表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其对劳动力市场中蓝领就业人口抢夺现象会愈发剧烈。
中物联发布《2021年物流企业营商环境调查报告》显示,29.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2020年以来物流领域用工环境与上年相比趋紧,36%的企业认为用工环境变化不大,28.8%的企业认为用工环境有所改善。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企业认为2020年企业员工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31.2%的企业员工规模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仅有18.4%的企业员工规模出现增加。
对于司机、搬运工等基层岗位,40.3%的被调查企业于上年出现了5%—10%的员工缺口,17.6%的企业表示有10%—20%的员工缺口,约6%的企业员工缺口在20%及以上,其中1.7%的企业员工缺口在40%—50%。
企业反映,劳动密集型的快递员、货车司机等领域用工缺口巨大。尤其年轻货车司机从业者出现断崖式下跌,除了岗位吸引力下降之外,货车司机驾照获取难也是企业反映的问题,目前获取驾驶牵引车的A2驾照增驾获取,至少需要等3—4年时间才能增驾,时间成本过高。
当前国内物流常见的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承接公路运输主要人员载体是货车司机群体,据了解,全国有2000多万货车司机,是物流行业最大的从业群体之一。为了确保货物可以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货车司机需要具备车辆维修、清洗、驾驶技能、办理车辆有关手续、路程规划以及时间管理等能力,需要能够承受较长时间的驾驶、高强度的劳动及枯燥的工作环境。司机岗位需求会更偏向于有一定经验和技能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门槛。
该场景中涉及的岗位比较繁杂,具体的岗位设计会根据不同企业存在差异,仓储/中转的大小、货量、位置、辐射区域等都会影响其中的具体岗位的数量和工作内容。比如一些仓库会在入库流程中设定送货接待员岗位、叉车司机岗位、搬运工岗位、收货员岗位、验收员岗位等,一些仓库会将其归入仓库管理员和叉车工的工作职责,还有一些会设立文员角色来处理货物的核对、验收、数据审核等。考虑到这差异,我们会重点关注仓储场景中两大类基层岗位,即仓库管理员和操作员(包括收货/接驳、盘点、验货、拣货、搬运、叉车、入库、码货、打包、分拣等)。
在配送场景中出现的主要角色为配送员(含快递员),末端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场景较为多样,该岗位的用工模式也表现为多元化,包括自有员工、外包用工、区域外包(代理)、平台灵活用工,以及劳务派遣和小时工等等,各种用工模式使用及占比情况根据企业自身规划存在差异。一些企业会将角色进行细分,如派送中分为收货员、快递员、异常件处理员、接驳员、收派员等岗位。配送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的人员占比最多,是整个物流链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工作内容主要为物流货物的收取(从发货人到仓库)、派送(从仓库到用户)、问题件的回收等,工作内容单一、重复,但工作量较大。
1、从业门槛提升,岗位吸引力降低。各种收费项目,如电动车押金、电池押金等,对于劳动群体来说在收益未知的情况下前期投资过大,让一些青年从业群体望而却步。
2、人员流动大。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日常休息休假时间无法保障等问题会减少从业者的稳定性,大量人员流出、招聘、更替、涌入等提升了企业人力管理难度。
3、招聘困难。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从制造业和物流运输流向了餐饮平台等行业,但物流企业对快递员的依赖性极大,需求缺口扩大。
5、一些劳务公司服务管理混乱,配套服务不到位也是岗位人员流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激烈竞争的行业特点,降本增效是行业一直在坚持一项重要工作,压缩出来的成本,将会体现在企业竞争优势上面。现代物流行业的运营成本构成可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人力成本、运力成本、库存成本、技术成本以及服务成本:
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自有车辆的周转率、满载率等手段降低单次运输成本,但刚性的人力成本,并不会像运力成本一样随业务量的增长而降低。人力成本的可优化空间,不能通过降薪方式来达到目的,其必须要找到其他应对用工成本上涨问题的办法,进而从人工成本中释放出更多利润。
重点关注人力成本在企业运营支出中的变化,以更清楚地了解人力成本可压缩的空间。
在成本支出增长的企业中,上涨最多的前四项依次是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干线运输成本和配送成本。首先是人力成本,占比达到81.5%。调研显示,部分物流企业人员缺口大,人力成本特别是基层驾驶员、装卸工成本以每年10%以上的水平增加;其次是资金成本和干线%;第四是配送成本,占比为35.5%,调研显示除了受人工、资金占用影响,主要是因为上游客户时效要求高与城市配送通行限制多的矛盾。
人力成本的上涨还体现在法定福利(主要是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费用的增加。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近年来对加强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呼声甚高,尤其是针对被视为新就业形态的快递员、配送员等群体的社保权益。
国家先后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等政策聚焦劳动者保障权益,要求企业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第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启动,部分省市上调养老缴费比例,该区域内员工社保支出上涨。第三,社平工资年度自然增长(下图),社保整体费用呈现上升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在2021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62411元/年,略低于全国62884元/年的平均水平,增速和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第四,据《2022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内容显示,为了减少自身人员流失率,企业开始以福利视角、员工视角来思考法定福利与自主福利的协同配合,企业社保商保一体化的综合多层次福利保障体系正在成为流行趋势。企业也很重视对派遣外包员工的保障,采用派遣外包用工形式的企业中有72.7%的企业会为派遣外包员工购买各项社会保险。
结合中国物流行业竞争梯队分析,当前中国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且竞争激烈,在经过初期的价格战之后,技术和服务的同质化导致上中下游企业整体议价能力大幅削弱,价格战将不再具有优势。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将升至更重要的位置,快递企业纷纷推出送货上门服务便是佐证。无论快递行业、电商行业,都在尽力优化其工序流程,以谋求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和更高效的配送。差异化服务推动差异化定价,未来龙头公司的胜出或行业分化将来自于此。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在影响就业市场,基层劳动力的供给逐渐小于企业需求,为了保障供应链路上基层员工的稳定性,长期来看快递员等从业群体的福利待遇将呈上升趋势,人力成本的上升也将迫使企业思考现有工作流程可优化空间以及用工结构优化。
《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指出,2021年我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企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减灵活用工规模。受疫情、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从冗余到数字化、便捷化转变,企业的雇佣模式不断的被刷新,多元化用工模式迎来一波发展高潮。
除传统的劳动关系、劳务派遣之外,平台型灵活用工等新形态用工方式进入了物流企业的视野,成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如: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等。物流企业在非核心业务岗位使用外包的方式也比较常见,对复用率高、单一性强、独立性高的工作环节、工序进行外包,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物流企业的效率。
此外,多元化用工方式也逐渐成为物流企业应对业务量波动的一种手段,超过四分之三的企业主要出于“降低用工成本”这一动机使用灵活用工,减少日常用工人数上的开支。
尽管配送人员的薪酬较前几年相对提升,但物流行业整体的劳动力薪酬水平仍相对较低。物流行业岗位薪酬差异较大, 存在一定技术门槛的仓储管理岗位薪资会偏高一些,集中在5000~8000这个区间;客服和配送员的薪资跟工作量成正比,多劳多得,薪资区间也基本在5000~7000之间浮动;但仓储操作工的薪资相对较低,集中在3000~5000中。考虑到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市规模和区域辐射力存在差距,因此各城市地区间的薪资水平变动幅度较大,由于调查数据集中一、二线重点城市,数据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高。
调查显示,以上岗位的工作量普遍不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大,如物流运输存在常规和非常规的各种波动,随着业务量的变动,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时间往往无法保障;与时间长、强度高不匹配的低回报,导致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等问题,物流岗位对青年农民工的吸引力降低,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从制造业和物流运输业流向了餐饮配送平台等工作环境相对轻松的行业,物流企业人员招聘难度增加,用工需求缺口持续扩大。
物流行业是国家公布的13种在劳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和重大职业病危险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大货车长途运输司机属于S类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对人员安全的保障需要加以重视。当前少数资金相对充沛的物流公司会给员工购买社保,并购买雇主责任险或团体商业保险作为补充,但大部分的物流公司都会因自身运营成本问题,缺少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很多员工都在“裸奔”。尽管一些企业通过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或者将司机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以承揽关系来降低因劳动关系产生的用工风险,但在判决存在工伤倾向的诉讼中,一般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可能性较大,从而承担对应的工伤或连带责任。然而一些物流企业或个体经营者自身对于保险的认知也并不充分,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没有有效保险保障的情况下,一次意外的事故可以让其濒临“破产”。
随着用工平台的兴起,多元化用工模式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降低人力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物流企业自身的用工组合仍比较固化,企业当前用工在人员冗杂和人手不够两个极端徘徊,很难和日渐灵活的用工市场接轨。因此设计合理的用工组合是帮助企业在波动变化的业务量中寻求用工平衡的必要手段,而如何通过用工模式整合使得用工数量和业务量的变动同频也是思考的方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